查看原文
其他

基于研发合作的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网络演化(1996-2010年)——兼论对上海的启示

当前,学术界在国际科技创新城市领域内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内涵界定、功能特征、组织结构等方面。


本研究将从研发合作的观察视角切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国际科技创新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图景与发展演变轨迹进行刻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国际科技创新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结构与特征。


在样本城市确定方面,将着重选取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集聚度较高的城市。


1   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网络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1  研究思路


笔者将32座国际科技创新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视为一个社会网络,以城市作为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以城市之间产生的研发合作为联系,运用SNA方法来着重考察创新城市之间基于研发合作关系的网络结构特征与动态演变轨迹。在研究数据方面,以32座城市在不同时段的PCT合作申请数量来表征国际科技创新城市之间发生研发合作联系的基础数据,运用Ucinet软件进行网络联系的结构与特征分析,并通过软件中集成的NetDraw可视化程序绘制相应的社会网络动态图谱来直观映射国际科技创新城市之间的网络联系图景与动态演变过程。

 

1.2  研究数据来源


数据全部来源于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建立的PCT专利数据库。笔者分别检索了1996至2000年,2001至2005年,2006至2010年三个时间段各城市间的PCT合作申请数据。

 

2   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的网络特征及其动态演变


2.1  网络宏观特征与变化


2.1.1网络密度分析


总体来看,32座城市的网络密度呈现逐个时段的上升趋势,但是,网络密度截止到第三时段仍不超过0.6,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尚未充分参与到研发合作中,城市现有的合作关系仍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网络综合水平有待提升。进一步从网络密度的变动趋势来看,两组数据从第一时段到第二时段的增长幅度较为显著,而从第二时段到第三时段的增长趋势却较为平缓,在一定程度上说明32座城市间的国际研发合作关系在2001至2005年间接近当前的疏密程度,并在之后的五年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1.2网络通达性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与之前的网络密度相似,在各项数据指标的变动趋势上,第一时段到第二时段的增长幅度较为显著,而第二时段到第三时段的增长则显得较为缓慢,反映出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网络的宏观特征在第二时段便已成型,并在随后的时段保持着较为温和的增长状态。

 

2.2  网络权力的变化:中心性分析


2.2.1点度中心度


整体来看,三个时段网络内各点度中心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0.750,16.938和17.813,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网络中参与研发合作的城市日趋增加。第二时段与第一时段相比,各城市的点度中心度增加显著,而第三时段各城市的点度中心度与第二时段基本持平。

 

2.2.2对外联系强度


整体来看,三个时段城市节点对外联系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20.38,877.69和1070.81,表现出持续增加的态势,城市间研发合作的能量交换愈加频繁。


从变动趋势看,上海、北京和班加罗尔的对外联系强度增长势头依然明显。尤其是上海,对外联系强度和排名从第一时段的40和第28位迅速攀升至第三时段的1483和第6的高位,在国际交流渠道不断拓展的同时,对外进行能量交换的规模与强度也在日益增强,已经初步进入到了网络的核心层级。与上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纽约的对外联系强度与排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升反降,从第二时段的1093和第11位大幅降至第三时段的900和第20位,在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网络中的控制力有所降低。

 

2.3  网络联系结构的动态演变


为了进一步直观映射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网络联系结构的演变过程,运用Ucinet软件中集成的NetDraw可视化程序,以网络节点的点度中心度和对外联系强度为依据来绘制三个时段国际科技创新城市间网络联系的动态图谱。


从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网络联系结构的动态发展来看,网络节点间的联系规模与强度在持续扩大与提高,各时段城市间的研发合作边线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3   对上海的进一步分析与启示


近年来,上海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布局的重点区域。跨国公司高等级研发机构的大量进驻为上海充分对接与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开辟了机遇的窗口与通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也对上海本土企业与科技机构的创新能力造成一定的挤压。无论在国际创新资源获取,还是在国际创新产出层面,上海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外资依赖性特征,由于缺乏极具创新能力的本土全球性公司,因而在全球技术与知识的交互过程中仍然处于附属地位。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突破了以往基于国际科技创新城市属性和特征数据的静态研究方法,借鉴社会学中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首次从社会网络的观察视角来探讨国际科技创新城市之间基于研发合作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网络联系结构和特征。具体以城市PCT的合作申请数据来表征国际科技创新城市间的研发合作关系,并运用SNA方法分1996至2000年、2001至2005年、2006至2010年三个时段对32座国际科技创新城市间网络的宏观特征、联系结构与演变轨迹实施了动态刻画与分析,将创新城市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对上海PCT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尽管上海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但是在全球技术与知识的交互过程中仍因属于被动的承接方而处于从属地位,无论在国际创新资源获取,还是在国际创新产出层面,上海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外资依赖性特征。


作者信息

肖达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本文原载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城乡规划》杂志2018年第3期。


推荐阅读


大城市居民通勤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基于暴露视角的城市健康空间公平性研究——以南京为例

城镇化的城乡人口差别效应和城乡发展

新空间规划体制确立之际城市总体规划改革意义初探

论新时代城市总体规划的创新实践与政策导向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